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北化学院

[复制链接]

113

主题

113

帖子

5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00: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化学工程学院专业介绍
【1】化学工程与工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北京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化学工程与工艺依托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享誉国内外。以“大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能源化工、生物化工、煤化工、制药和新材料合成等)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的科学技术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技能、科研与工程创新以及管理能力,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信息化带动教学内容现代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

培养模式:
●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实施导师制,以国际化视野多模式培养学生;
●设置有本科-硕士连读、本科-硕士-博士连读和硕士-博士连读模式;
●构建学术型、复合创新型、工程应用及工程创新型多模式培养体系;
●创办有“化工工程实验班”,配有独立的培养方案;
●与国外大学建立有“2+2”(本科-本科双学士学位)、“2+3”(本科-硕士学位)、“3+1”(本科-硕士学位)和“4+1”(本科-硕士学位)国际联合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
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物理实验,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电工学,化工制图,基础化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化学实验,化学工程与工艺概论,现代化工技术选讲。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化工原理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过程测控技术。
3、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传递过程原理,现代分离技术,分子模拟引论,工业催化基础,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精细化工导论,化工系统工程,基本有机化工工艺学,炼油工艺学,煤化工工艺学程。

【2】环境工程 (北京市特色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依托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本专业“化工”特色明显,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化工清洁生产、工业废水污染控制与再生利用、大气污染控制化学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
以化学、生物、工程学、现代分析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以环境污染治理与各种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科学技术为核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通晓专业技能和研究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各种环境污染治理、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设计、建设与管理,从事大气、水、土壤、人居环境等的监测与评价,从事城市和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从事各级政府和企业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管理,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等高级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培养模式
●构建学术型、复合创新型、工程应用及工程创新型多种模式培养体系。
●部分优秀学生大学二年级可遴选进入“化工工程实验班”予以单独培养。
●设置有本/硕连读和本/硕/博连读培养和硕/博连读培养机制。
本专业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北卡州立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中佛罗里达大学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亚森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与这些学校开展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计划。

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物理、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大学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工程力学、C语言程序设计、英语。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环境工程监测、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管理、环境化学。
3、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工程、环境工程设计、清洁生产。

【3】能源化工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我国为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于2010年批准设立的。本专业依托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是设立在我校的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本专业同时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含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相关化工过程中的基础理论、技能,能够利用现代化工科学与技术,从事含碳能源转化利用过程的产品研制与开发、装置设计及生产过程控制等相关工作,满足新能源产业领域有关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含碳能源技术、节能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的人才需求。
本专业以未来国家新能源产业需求为目标,面向可再生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低碳经济等关系到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一些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人才需求,重点在含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高效洁净利用、可再生资源生物质转化与利用和CO2减排技术等方面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满足未来几十年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培养模式: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设立旨在为国家培养能源和环境建设方面急需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大力加强学生在英语、计算机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力训练。为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结合学院的科研优势,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学术型、应用型(工程型)、复合(学科交叉)型三类。为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激发创造热情的平台。同时,开设实验班,强化有个性学生的培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给学生提供与老师交流平台和科研训练的平台。

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英语、普通物理、化工制图、大学计算机基础、普通物理实验、应用电工学、基础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化工应用数学、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金工实习、VB语言程序设计。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
物理化学、能源化工原理、化学与工程热力学、能源化工原理实验、化学反应工程、化工机械基础、化工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传递过程原理、化工安全工程、化工材料学基础、化学工程实验设计、科技英语。
3、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能源化工工艺学、能源化工设计、污染物排放控制与技术、过程测控技术、基本有机化工工艺学、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化工系统工程、工业催化基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毕业设计(论文)。

二、师资力量
化学工程学院有一支学术造诣深,富有创新精神,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其中既有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年长的学术带头人,又有年富力强的学术思想活跃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院现有教职工15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千人计划专家(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6人。在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9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0余人,博士生导师60余人,正副高级职称的教师100余人。

三、毕业走向
国内深造学校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境外深造学校
剑桥大学、凯斯西储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罗格斯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女王大学、伯明翰大学、东京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就业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路雪 ( 中国 ) 有限公司、中国兵器集团公司、中国神华煤化工集团、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国际医药卫生公司、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京博控股发展有限公司、湖北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神华宁煤集团煤化工公司、上海和氏璧化工有限公司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专业介绍
【1】工科试验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精英班的建立依托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优势学科平台,旨在为对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具有强烈兴趣、并立志在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有所成就的学生提供一个独特的学习平台。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富有挑战性的科研实践、优秀科学家的指导及多种渠道的国际化交流等手段,力争将其培养成面向大材料的高端和杰出的拔尖创新人才。
【2】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以及结构、性能和加工应用的材料类学科。本专业面向传统和新兴的诸如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石油化工、纺织、新能源、海洋、国防等各类行业,培养具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改性、加工成型及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高分子材料正在向高性能化、高功能化、智能化、低污染、低成本方向发展,逐渐渗透到航天航空、现代通讯、电子工程、生物工程、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新兴高技术领域,在未来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外语、普通物理、计算机文化基础、化工机械基础、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基础课实验、化工原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科学实验、聚合物加工工程、聚合物制备工程、聚合物表征,专业方向分为塑料加工工程、弹性体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制备工程、复合材料四个模块课程群,学生可在四年级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专业开设有二十余门研究性前沿课程和多门国际化课程,学生在校内就能接受到国内外学术大师的培养和熏陶。本专业非常注重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实践课程有金工实习、社会实践、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高分子专业实验、毕业环节、素质拓展与创新、应用软件实践、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开设的工程设计类课程有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力学、自动化仪表、化工原理以及四个专业方向的工艺课、设计课以及实践课。此外,专业课程学习还涵盖了英语、计算机、通识教育、素质拓展、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等,使学生在语言能力、计算机能力、个人素养、管理能力等方面均衡发展,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型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

【3】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按物理化学属性,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不同类型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料。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信息、材料和能源被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以高技术群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又把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这主要是因为材料与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材料又是信息、能源的重要物质基础,例如磁记录、芯片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要有材料作为物质保证;太阳能、燃料电池等能源技术要依靠材料提供的催化等功能。
未来人们对材料的结构可以进行更为精细的分析,从原子层次深入到电子层次,从而对材料性能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根据性能需求制备出特殊结构的材料,如纳米复合结构,满足不同场合对材料性能的特殊需要,如智能材料、催化材料、能源材料、信息记录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


这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包括
基础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基础、应用电工学、化工原理、材料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文献查阅与科技写作、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科技报告与演讲、材料概论、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合成制备与加工、材料科学研究方法、电化学原理及应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腐蚀与防护学、表面工程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粉体工程、热工基础及设备、精细陶瓷材料
特色课程包括
电化学研究方法、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及其应用、无机材料工厂工艺设计、水处理技术与缓蚀剂应用、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碳材料及其应用
专业实践包括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材料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课程学习与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途径包括
通识教育课程、导师制、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与创新、应用软件实践、毕业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

【4】功能材料
北京化工大学“功能材料专业”前身是2004年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化工大学设立的全国第一个“生物功能材料专业”,该专业2009年被认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专业设置目录,原“生物功能材料专业”并入“功能材料专业”。从2013年开始,我校“生物功能材料专业”以“功能材料专业”在全国招生,入学学生仍按我校原有“生物功能材料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培养。生命科学和新材料科学是二十一世纪的重点学科领域,生物材料学作为生物学、医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与生命、医疗技术相关的材料制备、结构和功能及其加工应用的高新技术学科,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之中。未来十年,生物材料特别是生物医用材料行业将以高于每年15%的增长率快速发展,成为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这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包括:基础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科学实验、材料导论、生物医学材料学、生物材料性能评价方法、生物材料制备与加工、聚合物表征、细胞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必修课,以及材料概论、工程制图、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绘图、应用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VB语言程序设计、化工原理、文献查阅、控制释放理论与应用、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聚合物改性、微机原理、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精细化工、生物可降解功能高分子、生物材料前沿、生物医学伦理研讨、科技报告与演讲、聚合反应工程、复合材料及工艺、组织工程学等选修课。
特色课程包括:生物化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材料制备与加工、生物材料综合实验等6门核心课程。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也是本专业的特色主干课程。
专业实践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生物医学材料课程论文,生物材料综合实验,生物医学工程课程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
课程学习与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途径包括:通识教育课程、研讨课程、导师制(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与创新、应用软件实践、毕业设计、“萌芽杯”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

二、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7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58人。现有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21人。建有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和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三、毕业走向
国内深造学校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境外深造学校
剑桥大学、凯斯西储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罗格斯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女王大学、伯明翰大学、东京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就业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路雪( 中国 ) 有限公司、中国兵器集团公司、中国神华煤化工集团、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国际医药卫生公司、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京博控股发展有限公司、湖北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神华宁煤集团煤化工公司、上海和氏璧化工有限公司等。


机电工程学院一、专业介绍
【1】安全工程
安全工程是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新增设的专业,是一个涉及化工、管理、计算机应用、过程监控、机械和材料等领域的交叉复合型专业。(大一、大二基础课程与装备机械基本相同,学科覆盖面广,属于交叉学科,学习内容较多)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主要培养以机械工学为主,兼顾材料和控制工学的高层次、综合性、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基础知识,能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应用、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机械工学为主,兼顾材料和控制工学的培养方式。(依据学校研究方向,更加注重于模塑成型类机械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较少但会涉及相关内容,相较于其他学校机械会增加一些材料类课程,例如:高分子概论等)
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工程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强度等计算和设计能力;
具有材料,材料加工,材料测试等材料相关基础知识;
具有控制工程、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等基本知识和计算、设计能力
具有综合运用机、电、液(或气)等知识进行产品设计的基本能力;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能力,新产品研究和开发的综合能力。

【3】过程装备与控制(国家级特色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机电工程学院王牌专业,学校优势专业之一,同时也是“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科目,2008年及2011年被评为全国A++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同类专业中排名16。
本专业是以机械为主,工艺与控制为辅的学科交叉型专业。在设备故障诊断、化工装备技术、过程机械设计、特种流体装备等方面享有较高的声誉。2010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审查。专业实施导师制,本硕博连读等培养模式。专业在全国率先实行“卓越工程师计划”,毕业后可直接攻读专业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两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本专业在教学上取得过许多荣誉:2004年在全国率先取得国家精品课程。2005年获得本专业的第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本专业是2001-2005及2006-2010两届教育部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2010年本专业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3年专业核心课“过程设备设计”由国家精品课荣升为国家资源共享课。2013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4】工业设计(西区)
产品设计是工业化时代的创新设计,是技术、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产品设计的理念已经从产品性能研发、外观设计延伸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和众多相关行业。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产品外观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设计表达能力、计算机等现代化传媒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美学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能在各行业、部门从事以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本专业现有四个培养方向:产品造型设计方向,展示展览设计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及公共艺术设计方向。要求单反,并经常出去写生,经费要求比较高)

办学实力
本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和科研成果卓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北京市和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多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二、科研方向:
诊断与自愈工程研究中心
计算机辅助机械工程研究中心(CAE中心…
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英蓝)科技创新团…
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流体密封实验室
塑料机械及塑料工程研究所
橡塑机械研究所
微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新材料及装备研究室…
(其中诊断与自愈工程是由高金吉院士带领的,英蓝实验室主要从事于3D打印机及一些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研制,塑料机械研究所主要研制塑料机械加工精密成型机械,在相关领域都较为领先。)
就业方向:
上海孚因流体动力设备有限公司、北京拓首工业炉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冰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环球工程有限公司、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北京中铁城建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航天科工二院

三、毕业走向
国内深造学校
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
境外深造学校
墨尔本大学、莫霍克学院、汉堡工业大学、利物浦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霍夫斯特拉大学、九州工业大学、曼切斯特大学、图尔工程师学院、德累斯顿大学、阿尔托大学、开姆尼兹工业大学、名古屋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伯明翰大学、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巴黎萨克雷大学、卡尔斯鲁厄工业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纽伦堡大学、普尔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京都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利物浦大学、京都工艺纤维大学、英国利兹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莫纳什大学、兰卡斯特大学、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考文垂大学等。
就业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建集团、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一、专业介绍
【1】自动化(北京市重点学科)
自动化系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5个二级学科),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点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另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一个自动化本科专业。科研机构有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部级化工行业系统仿真工程技术中心、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动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自动化系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有双聘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6%。学科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系统仿真、石油化工过程故障安全评价与控制、先进控制、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过程综合与过程强化、聚合过程微观质量控制及智能自动检测系统等,其中系统仿真、过程安全评价、过程强化、先进控制等方向极具特色,成果显著,处于国内前沿。
本专业近5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40项,年科研经费近千万元。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北京市新星、中石油科技创新基金、中石化等十余项及几十项横向科研项目。
自动化系十分重视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英国Newcastle University、加拿大Alberta University、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新竹清华大学及Honywell、Rockwell等高科技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2】控制控制与仪器
测控技术系设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点和测控技术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具有雄厚的师资和科研实力,设有智能检测与虚拟仪器研究室、现场总线研究室、流量测量研究室。有6个设备先进的开放实验室:传感技术实验室、现场总线实验室、单片机与智能仪器实验室、检测仪表实验室、流量技术实验室和控制仪表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在我系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211工程”的建设,测控技术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励1项,3部教材获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中石油创新和风险基金项目、企业科技攻关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三大检索50余篇;已经形成了创新务实的教学与科研体系。
测控技术系十分重视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系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点,拥有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网络中心等科研机构,以及计算机软件实验室、硬件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为计算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计算机系在科学研究上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项目、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中石化和中石油等纵向科研项目30余项,同时承担了大量的企事业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多项,其中“基于数据挖掘等技术的乙烯裂解炉在线优化操作”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自主开发的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在全国1037所高校中使用,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在国务院76家直属部委办及其2537家下属单位使用;在国际刊物、国内核心刊物、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20多部;在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上获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3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入选3部。计算机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和合作。

【4】电子信息类
信息工程系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招收从事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拥有一支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建有信息安全研究中心、信号与系统实验室、信息处理实验室、通信实验室、现代数字技术实验室,有力地支撑了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教学、科学研究工作。
近年来,通过“211工程”的建设,信息工程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承担了国家“863”项目、中石化和中石油基金项目、企业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三大检索40余篇;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1部。
信息工程系十分重视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和合作。

【5】数字媒体艺术(2015新设专业,西区)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算法,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素养和扎实的编程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以及动画、游戏、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应用研发

二、学科优势
控制科学与工程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和我校“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办学实力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科研成果显著,以“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为宗旨,培养具有化工特色的电气信息类新型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科研实力
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及教改项目3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 27 项。与企业合作项目 200 多项,横向科研经费到款 4000 多万元。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其中 SCI 和 EI 收录 250 多篇。申请发明专利 40 件,授权专利 23 件,获国家软件著作权 30 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奖及教育教学成果奖 6 项,通过省部级鉴定 5 项。

四、毕业走向
国内深造学校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
境外深造学校
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美国特拉华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福井大学、卡内基梅隆、凯斯西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学校、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德国锡根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
就业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环球、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西门子、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京东、新浪、搜狐、360、猎豹、中航工业等。


理学院一、专业介绍
【1】应用化学专业(设有理科实验班)
应用化学专业是以理科化学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知识为背景、理工结合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重点专业。应用化学学科是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我校最具特色的重点专业。
本专业设立精细合成化学、现代仪器分析和材料化学等三个主要学科方向。

课程设置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化工原理。
专业课程分为分析科学与技术、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有机与药物合成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四个专业方向模块。其中特色课程包括:仪器分析进展、复杂物质剖析、立体化学、药物化学、精细化学品合成方法、化学实验设计、科技论文写作等。
专业实践包括:
专业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应用软件实践和毕业论文。
课程学习与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途径包括:
通识教育课程、导师制、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与创新、应用软件实践、毕业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

师资力量
学科建设以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博士生导师21名。本专业拥有一支“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一支“国家级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拥有高水平的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条件优越的专业特色实验室,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并拥有自己的产业化基地。拥有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国家级、北京市级优秀教学成果,精品课程及精品教材。应用化学专业名列国内前茅,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是信息时代重点发展的基础和前沿学科,主要研究领域为:物理电子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本学科专业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信息社会的技术进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课程设置
数学物理方法,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物理光学,电磁场与电磁波,固体物理,激光原理,量子力学,半导体物理,光电子技术,光电图像处理,光电检测技术,固体电子学,电介质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

【3】数学类专业
数学类专业统一招生,进校后一二年级按宽口径培养,三年级分专业及方向培养,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和“金融数学”三个方向。

各个方向培养目标
1、金融数学方向旨在培养掌握现代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后能在金融机构、有关涉外部门从事国际业务、经营管理工作以及在学校、研究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且德才兼备的高级专业人才。
2、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旨在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现代数学的攀登者,培养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担当重任的数学和应用数学技术骨干。
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方法,是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及应用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高科技型社会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

课程设置
专业通用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分析(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几何、微分方程、数值分析、概率论、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运筹学、数学模型、离散数学等。我系微积分、线性代数、数学建模课程是北京市精品课程。
在专业特色课程方面:
1.应用数学方向可以选修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自动控制理论等课程,注重在化学和化学相关的工程实践方面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2.金融数学方向需要选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保险精算、期权期货及其它衍生证券、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侧重经济、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3.信息与计算科学方向需要学习信息论、信息安全理论、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字信号处理、网络规划和设计、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等,注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

此外,还开设了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抽象代数、微分几何、模糊数学、计算几何、计算流体力学等课程,还聘请国外专家开设金融工程、非光滑分析等课程供学生选修,开阔视野,提高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除课程相关的建模、编程实践外,在一、二年级开设专业软件实践课程,讲授MAPLE、MATLAB、LINGO、SPSS等现代数学软件知识并上机实践;三年级开始在实践基地开展基于实际金融数据库的数学模型分析、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分析等实践。金融数学方向的学生还有机会到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作短期实习,增长社会实践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方向的学生可到与计算机、互联网相关的高科技公司实习。
其他课程学习与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途径包括:普通物理、通识教育课程、导师制、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与创新、文献查阅和科技论文写作、毕业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

二、学科优势
拥有化学(含应用化学等 5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物理 ( 含凝聚态物理等 8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数学 ( 含应用数学等 5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共 18 个硕士学位点;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含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还设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应用化学是国家重点学科。

三、办学实力
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科研和教学成果显著,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和科研发明奖各一项,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应用化学专业是国家级和北京市特色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北京市特色专业。

四、科研实力
近三年,承担国家“973”项目20 项,“863”项目1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等 154 项,省部级项目 130 项。纵向科研经费到款 9019 万元;与企业合作项目横向科研经费到款3041.67 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87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782 篇,EI 收录 90 余篇。申请发明专利 283 件,授权专利 223 件。获国家、省部级三大奖 10 余项。


五、毕业走向
国内深造学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科院力学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境外深造学校
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英国曼切斯特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等。
就业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瑞联近代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神华宁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等。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一、专业介绍
【1】生物工程类(设有生物工程高精英班)
生物工程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实施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大类招生规划,推进理工结合,形成生物科学、技术、工程上下游贯通。按照“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规划思想,学生入学后,经过基础课学习,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主选择进入生物工程或生物技术专业。与国内同类专业相比,本专业在生物炼制、生物资源与生物能源、生物催化、新型生物分离技术、环境友好材料等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现代生物技术日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从发展前景看,人类为解决粮食、医疗保健、能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充分有效地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必须大力发展生物工程产业,其主要领域可概括为四大方面:医疗卫生业、能源环境业、轻工食品业和农林牧渔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高科技人才为目标,注重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教学,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英语、计算机应用、实验技能和工程能力的提高,以满足拓宽择业面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课程设置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生物分离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接受微生物细胞和动植物细胞培养、基因重组等现代生物技术与工程方面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生物产品的制备、提取与纯化和工艺过程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优化控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特色
生物工程专业主要以生物催化、新型生物分离技术、基因工程、生物资源、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为研究龙头,具备鲜明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特色。以学生为本,选拔部分优秀生重点培养,实行本硕博连读。同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部分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双语授课,并拟选拔优秀本科生与国外对口大学进行交流和联合培养。实施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大类招生,推进理工结合,形成生物科学、技术、工程上下游贯通。按照“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规划思想,学生入学后,经过基础课学习,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按照自主选择和择优原则进入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就业深造
本专业具有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生可以选择进一步学习深造。毕业生可到医药、轻工、食品、环境工程、能源等部门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工艺及设备设计、教学和经营管理工作,还可从事商贸、进出口等工作。

【2】制药工程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
制药工程专业是北京市特色专业。学生须掌握较宽厚的、系统的制药工程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制药产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注重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医药产业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随着人类文明日趋发达,人们对自身身心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药物品种、质量、数量等方面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制药工程专业的前景十分乐观。医药产业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课程设置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制药、药物化学、药剂学、制药工程与工艺、制药分离工程、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等。
特色课程包括:
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剂学、制药工程与工艺等。
专业实践包括:
微生物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制药工程专业实验等。

二、学科优势
学院的生物化工学科是国家“211 工程”和国家“985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生物工程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和教育部改革试点专业;制药工程是北京市特色专业。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都先后入选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学院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制药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三、办学实力
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 1 人、北京市高校育人标兵 1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2 人、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1 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1 个;在教学方面取得了国家级教育成果二等奖 1 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3 项,拥有国家精品课1 门、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 1 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 1门。


四、毕业走向
国内深造学校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过程所、中科院微生物所、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农大、天津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
境外深造学校
明尼苏达大学、都柏林大学、墨尔本大学、海德堡大学、渥太华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筑波大学、凯斯西储大学等。
就业单位
中粮集团、宝洁、诺维信、哈药集团、辉瑞公司、赛诺菲制药、诺华制药、天津康希诺生物、江苏恒瑞医药、伊利集团、北京市药检所、葛兰素史克、双鹭药业等。


经济管理学院一、学科优势
我院依托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门类,设有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国际经济与贸易 6 个本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是我校“211 工程”和“国家 985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学科。

二、名师荟萃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人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1 人
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3 人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2 人
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2 个

三、专业介绍
【1】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专业以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和实践、金融理论与市场、市场营销、财务分析及企业管理策略等课程为宽基础,兼具特色的经济计量类课程,创立的全英文外教授课国际商务课(IBC)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和专业知识能力,深受同学欢迎和好评,不断增加的特色国际交流课程给同学们提供了到国外名校进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宽厚的国际经济、商务、法律、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宽广的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理想、有抱负、能从事国际商务经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跨计算机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学、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等学科的本科专业。本专业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主要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管理能力,掌握智能化数据分析处理及决策支持相关技术,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大数据系统研发、数据预测分析、信息架构开发、数据安全研究等工作的高端信息管理人才。与工信部共建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3】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类一级学科下设的本科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社会型人才为目标。本专业面向全社会,培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成为理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实践能力突出的能胜任组织管理活动的中、高级综合管理人才。



【4】会计学
会计学专业是工商管理类一级学科下设的本科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纳税、理财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国内会计准则和理财方法,能够在各类企业、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财务管理、税务、审计等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5】财务管理(财务与金融方向)
财务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类一级学科下设的本科专业。2011 年本校财务管理专业调整为财务管理专业(财务与金融方向),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财务和金融专业基础,掌握现代财务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熟悉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现代资本市场,了解国内外财务、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富有创造性和社会适应性,专业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具有资金统筹规划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财务管理和金融高端人才。

【6】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是我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两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研及教学成果显著;拥有先进的现代物流实验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践学习环境。依托大化工领域,注重物流的国际化、信息化、精确化发展方向,我们旨在培养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面向各类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物流规划与设计及企事业运营管理的创新型高端物流人才!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四、毕业走向
国内深造学校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境外深造学校
澳洲国立大学、图卢兹一大、伯明翰大学、芬兰拉普兰塔技术大学、悉尼大学、诺丁汉大学、艾德菲大学、华盛顿大学等。
就业单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海油等大型石油化工企业 ; 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安永、兴华、天健等会计师事务所;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等银行系统、中国人寿、泰康人寿等知名保险公司。


文法学院一、学科优势
法学专业是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

二、办学实力
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科研成果显著, 至 2015 年底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 4 项。

三、科研实力
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4 项,北京市社科基金 6 项(重大项目 1 项),北京市教育工委 3 项。2015 年发表学术论文 78篇;其中,CSSCI类论文 14 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4 篇。出版各类著作 18 部,其中,学术专著 16 部。2、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1 项。
智库建设取得重要成果。我院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等领导同志的批示。知识产权基地的研究成果被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采纳。

四、专业介绍
【1】法学
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的学问,是“善良和公正的技艺”。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大背景下,法学与法治焕发出新的青春和光彩。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尚职业伦理、良好法学理论基础,熟悉现行法律制度,掌握法律应用方法,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进一步深造基础的应用型高素质法律人才。
【2】英语
英语专业既具有英语专业普遍特点,又融入我校的理工特色,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就业和升学前景。我专业始终将教书育人、升学就业、师资建设摆在突出地位,紧抓就业率、升学率、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通过率,竭力为学生创造更多选择机会。近年来,我专业在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交流方面实现大跨步发展,学生出口更加优质化和多样化。在大国崛起的征途中和经济文化大外交的各项事业中,我校英语专业的学子必将继续大有用武之地。
【3】公共管理类
公共管理专业是在我校建立多科性综合性大学的指导思想下建立起来的具有文理相融性的特色学科专业。公共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承担公共政策与管理的研究工作,承担为各级政府、企业组织以及 NGO 组织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责任。

【4】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既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室内外各种休闲体育健身指导、教学与训练任务,又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推广、经营、品策划、设计与开发的复合技能型应用人才。

五、毕业去向
国内深造学校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外交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
境外深造学校
英国莱斯特大学、英国利兹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兰斯卡特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爱丁堡大学、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
就业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中认软件测评科技(北京)有责任公司、中铁二十局集团、上海市浦东新区发改委、骑域国际马术俱乐部(北京)有限公司、台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新理念律师事务所、天联天律师事务所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7 01:28 , Processed in 1.91198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