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北京化工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 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
大力引进海内外人才是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保证学校教学、科研事业持续稳定发���,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的重要任务。结合国家目前大力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和机遇,北京化工大学诚挚欢迎海外学生学者加盟北化,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合作,共同促进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
本次活动有学校领导出席,并由帝国学联承办,欢迎广大留学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
姓名
| 性别
| 职务
| 王 芳
| 女
| 党委书记
| 韩克飞
| 男
| 党委办公室主任
| 杨小平
| 男
| 科技处处长
| 陈建峰
| 男
|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
| 李 征
| 男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党委书记
| 刘广青
| 男
| 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人才引进办公室主任
|
具体招聘信息请见附件。
附件1:学校总体概况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
学校共设有12个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3177人,全日制研究生 5579人(其中博士594人),高职生1169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5000余人,留学生286名;有教职工1672人,其中专任教师981人,正、副教授608人,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院士6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专家1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讲座教授1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3人。
学校现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3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涵盖3个二级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7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校级跨学科研究中心,19个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校级研究所;近百个教学科研实验室。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目前已经拥有化学、物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6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级定点实习基地、2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校级教学基地、10个校级教学实验中心;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7门,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全校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以来,学校已有19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拥有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10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4.5亿元,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获专利授权154项,发表论文1753篇。
学校一直致力于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已经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20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在原有密云县、昌平区高科技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学校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建设科技机构,江苏常州设立的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和福建省厦门市设立的厦门工业生物技术转移中心已相继成立,并取得良好成绩。
学校十分注重开展国际间学术和文化教育交流,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68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杜邦公司、陶氏公司、巴斯夫公司、拜尔公司、罗纳普朗克公司等10余家国际公司为在校学生提供奖学金。学校招收从语言生到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层次化的留学生,2010年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235人。
在21世纪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北京化工大学的全体师生将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把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二级学院概况
化学工程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是化工大学核心学院之一。目前,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前五位,同时建有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现有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工程院双聘院士1人、“海外千人计划”教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学院建有国家化学工程教学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科技部创新团队等国家级教学和科研团队,建有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化工资源有效利用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高校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和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百余项,年科研到款达8000万元以上,年发表SCI收录文章130多篇。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国家科技进步、教育部和北京市级奖励20余项。学院在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纳米材料与技术、能源化工、资源化工、环境工程等领域拥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成为国家化工高等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校最早创办的院系之一,目前在校本科生2420名,硕士研究生1118名,博士研究生212名。学院学科实力一流,建有“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条件优越,现有教职工185人,其中双聘院士3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拥有“化学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先进碳材料及特种高分子”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学院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十一五”期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培育出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国家精品课程4门。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20余项,其中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3项、“973”合作项目5项、“863”计划项目23项、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项、军工项目79项,承担企事业横向项目500余项。近三年学院科研到款达3.5亿元。经过不懈努力,学院已建设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之一。
机电工程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是化工大学建校时的三大学院之一。目前,建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工过程机械”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北京市重点学科、“安全工程”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建有“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高分子材料加工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和“高端机械装备健康制造与自愈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轮胎设计与制造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于2010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近年来,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百余项,五年来科研经费到款合计近1.5亿;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技术进步2等奖1项等标志性成果。学院在“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过程装备”、“工业设计”等领域拥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成为国家化工高等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是由原自动化系和计算机系于2000年合并而成。学院目前主要覆盖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四个一级学科,具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技术与智能系统六个二级博士点、以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五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信息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成为国家信息领域高等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学院拥有双聘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建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一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三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近年来,学院承担了百余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北京市、教育部、中石化、中石油等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和教育教学成果奖近二十项。学院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关系。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经济学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财务与金融系、运营管理系。拥有化工安全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MBA)、工业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管理四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含物流管理方向)、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七个本科专业的办学自主权。学院建有经济管理实验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ERP与企业经营模拟、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金融、进出口贸易等实验。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院非常重视引进高层次人才。目前已经拥有一批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和博士后,其中教授13人,包括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 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全国百篇优博论文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北京化工大学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同时外聘多名社会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担任兼职教授。近年来,学院承担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计划、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软科学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其它各类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年均承接科学研究项目40余项,年均科研到款500余万元。目前,学院年均发表论文100余篇,数十篇被SCI/SSCI/EI收录;年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60余部。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多项教学成果获北京市级以上奖励,其中管理学课程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市场营销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拥有北京市精品教材1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4部。学院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近年来,学院选派多名教师前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同时,学院每年接待多位来自海外的著名学者进行合作交流。学院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会计、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已成为国家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理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3个一级学科,其中5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0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聚集了一批致力于教书育人、科教兴国、探索真理的名师、学者。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者8人。建有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理学院的全体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完成大量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研领域涉及代数几何、应用微积分方程、最优化理论、工程中的数学问题、电子材料及元件、电—光技术研究、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无机功能材料、催化科学与技术、特种涂料、应用电化学、药物中间化学的合成与制备、应用激光化学、界面化学与应用技术、水处理技术与化学药剂、无机材料化学、有机精细合成等。有多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的奖励,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数百篇研究论文。学院不断扩大国际交流,现已与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埃及、俄罗斯等国家的部分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科研及学术水平的提高。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一个发展快速、潜力巨大的年轻学院。学院的生物化工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次、“973首席科学家”1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次,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次,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次。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77%,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占60%。学院拥有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国家级教学团队、制药工程北京市教学团队。近年来,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攻关、省部级重点、国防军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百余项,科研到款超过70万元/人/年, 发表SCI论文超过70篇/年,申请专利超过20项/年。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国家科技进步、省部级奖励10余项。学院将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相融合,在工业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系统生物学及合成生物学、发酵工程)、生物催化与转化(生物基化学品与生物能源)、新型生物分离技术、生物材料合成及制备、生物技术制药、化学合成药物和中药现代化、基因药物与疗法等领域拥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成为我国生物、制药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文法学院
文法学院成立于2000年3月,是一个依托理工背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文科类学院。学院下设四个系(法律系、外语系、公共管理系和社会体育系)、一个基础教育部(体育部)、三个教育教学中心、四个研究所。学院现有法学和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方向”的工程硕士点。现有依托文法学院建立的一个国家级基地和两个省部级基地。十年来,承担30余项教育部及北京市科研立项;全院教师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论文60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120余部,科研到款总数百余万元,共荣获26项北京市及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有10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及学校精品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瑞士、日本、香港等国际著名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多名教师在国内各种学术团体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文法学院正在迅速成为我校为国家输送文法人才的重要基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5月,是学校的文科学院之一。学院现有教师52人,其中有教授15名,副教授20名,讲师17名。学院设有一个教研部、两个研究所。教研部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个课程组。研究所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筹)。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部分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学院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任务,取得一批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将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发展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思想支持。
国际教育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是北京化工大学深化教学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拓宽办学领域,提高办学层次,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加速国际化推进教育的重要平台。学院依托本校办学优势,搭建海内外学习平台、海内外实践平台,着力培养能够适应国际化大企业需求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窗口,学院已先后与国外4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学院目前主要从事各类国际教育交流、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国际预科企业管理及技术培训和多语种外语语言课程培训等。在教学管理上,学院引入先进的国际教育管理理念,建设高水平的国际教学师资队伍,保证整体教学队伍结构的严谨和教师知识水平与教学理念与国际教育发展同步;在外籍教师的引进上,优先聘用具有教学资质、具有高校从教经验的资深教师。同时,学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原则,全方位营造浓厚的国际语言文化氛围,通过小班授课、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教师一对一学习与生活指导(导师制)模式,全方位促进学生(员)学术及外语能力的提高,培养在国际环境下进行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在国际教育方面,学院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及广阔的教育平台,以品质为重,积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院校的合作交流,目前正在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韩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多所知名高校合作开展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国际教育项目。学历教育项目目前除中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合作办学项目外,将逐步建设与美国、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的高水平院校合作,针对其优势专业建设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同时开展了机电、信息、经管等专业模块的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就读本科高年级课程和硕士课程搭建桥梁和渠道。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主要包括本科和硕士预科教育,职业拓展培训项目,外语培训项目和语言考试(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汉语)以及海外短期学习项目等。学历教育主要为计划内学生提供国际水准的高等教育,同时推动我校相关学科的国际化发展与教育水平。非学历教育主要是为社会不同背景和学历层次的人群提供多样化的国际教育、职业发展、专业技术提升、留学准备等要求,适应社会对高质量培训项目的需求,是主流高等教育项目的补充,实现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附件2:人才招聘类别和专业方向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北京化工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
学校共设有12个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3177人,全日制研究生 5579人(其中博士594人),高职生1169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5000余人,留学生286名;有教职工1672人,其中专任教师981人,正、副教授608人,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院士6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3人。
学校现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3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涵盖3个二级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7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校级跨学科研究中心,19个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校级研究所;近百个教学科研实验室。
大力引进海内外人才是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保证学校教学、科研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的重要任务。结合国家目前大力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和机遇,北京化工大学诚挚欢迎海外学生学者加盟北化,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合作,共同促进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引进类别
(一)国家海外人才计划
1.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延揽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带动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而设立的专项计划。
招聘要求:在海外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教授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学术造诣高深,在国际上本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成就;聘期三年,聘期内保证每年在受聘岗位工作2个月以上。
待遇条件:学校将根据具体情况提供5-10万元月薪,并将提供100-2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一定的科研和办公用房及研究所需的实验设备条件,配备研究助手等待遇。
2. 国家千人计划项目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1)千人计划长期项目
招聘要求:申报人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55岁;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国际知名企业或金融机构担任正教授或相当职务;从事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经济金融、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平,近5年在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或获得国际重要科技奖项或掌握重要实验技能、科学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申报时一般应未全职在国内工作,已经在国内工作的,回国时间应在该批次申报截止日前6个月内。
待遇条件:除享受国家支付的100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外,学校将根据具体情况提供50-100万元年薪,并将提供200-5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充足的科研和办公用房及研究所需的实验设备条件,配备3名以上研究助手等待遇。
2)千人计划短期项目
招聘要求:申报人须系国家科技、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急需、紧缺领域的领军人才或学术带头人;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55岁;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国际知名企业或金融机构担任正教授或相当职务;从事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经济金融、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平,近5年在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或获得国际重要科技奖项或掌握重要实验技能、科学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与我校签订至少连续3 年、每年在国内工作不少于2个月的正式工作合同,并明确合同期内工作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
待遇条件:学校将根据具体情况提供5-10万元月薪,并将提供100-2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一定的科研和办公用房及研究所需的实验设备条件,配备研究助手等待遇。
3)千人计划青年项目
招聘要求:属自然或工程技术领域,年龄不超过40 周岁;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有3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的,应在海外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5年以上;回国(来华)前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引进后全职在我校工作;是所从事科研领域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有成为该领域学术或技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申报时一般应未全职在国内工作,已经在国内工作的,回国时间应在该批次申报截止日前6个月内。
待遇条件:聘为教授职务岗位,除国家支付的50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和100-3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外,学校将按照教授待遇支付薪酬,提供30万元以上生活补贴和100-3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并将提供充足的科研和办公用房及研究所需的实验设备条件,配备2名以上研究助手等待遇。
(二)高层次杰出人才
“高层次杰出人才”计划是为了吸引和汇聚国内外的杰出人才,作为学校学科发展的学科带头人或者学术骨干,促进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带动学校学科快速发展,开拓和引领新型和交叉学科方向发展。凡达到相关要求的,学校将提供相应待遇,并按照国家规定解决配偶及子女的户口问题。
1、A类人才:本领域内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良好的学术声誉,具有担当我校学科支撑方向学科带头人的任职能力,年龄不超过50周岁(学科建设急需的可适当放宽),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或其他相当以上学术水平的学者。
待遇条件:入选者将被聘为学校特级职务岗位,解决配偶工作,并提供200-5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150-300平方米以上办公和实验用房、2-3居室生活用房、3名以上研究助手编制等待遇。
2、B类人才:在本领域内取得突出的学术成绩,具有担当教授职务岗位、博士生导师和某学科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的任职能力和水平,拥有丰富的指导研究生或青年教师的经验,发展潜力巨大,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在未来5年内有望达到“长江”和“杰青”相当的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以排名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本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被SCI收录15篇以上(含)或影响因子之和超过50(工程技术类的影响因子之和超过35),或他引次数之和超过300,且在本领域顶级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篇以上。
待遇条件:入选者将被聘为正教授职务岗位,提供30万元以上生活补贴,100万以上科研启动经费、50-150平方米办公和实验用房、2居室周转生活用房或15万元左右租房补贴、1-2名研究助手编制等待遇。
3、C类人才:在本领域内取得优秀的学术成绩,具有担当副教授以上职务岗位的任职能力和水平,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本人的教学或科研方向为学校教学和学科建设急需的学科方向,可以胜任现有学科或新型交叉学科某研究方向的带头人,应具有“北京市新星计划”入选者以上学术水平且有望在入校后2年内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以排名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本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被SCI或SSCI收录10篇以上(含)且在本领域顶级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篇以上,或影响因子之和超过35(工程技术类的影响因子之和超过25)或他引次数之和超过200。
待遇条件:入选者将被聘为副高级或正高级职务岗位,提供30万以上科研启动经费、结合团队建设情况提供相应办公和实验用房、1-2居室周转生活用房或10万元租房补贴等待遇。
特殊类型人才的条件待遇可面议。
(三)优秀青年后备人才
“优秀青年后备人才”计划是为了吸引和汇聚国内外优秀的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的发展提供快速发展的平台,以满足学校青年人才后备梯队建设的需要。
招聘要求:年龄32岁以下,本、硕、博均毕业于国家“985工程”院校,师从本领域一流专家;或本、硕、博均毕业于中央部委直属“211工程”以上院校并具有1年以上出国留学经历,或本科毕业于国家“211工程”以上院校并在国外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对于英语、体育、财经、政法类专业方向候选人,其本科毕业院校的所属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的也符合要求。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6篇以上SCI论文,且有3篇以上发表在本学科领域顶级期刊上;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影响因子之和大于20或他引次数之和大于100,且有1篇以上发表在本学科领域顶级期刊上。
相关待遇:聘为校聘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合团队建设情况提供相应办公和实验用房,提供10-3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及10万元左右租房补贴等待遇。
(四)青年教师
招聘要求:应届博士毕业或博士后出站,在相关科研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学科研究方向应符合相关招聘方向。
待遇:学校事业编制,聘任为讲师或助理研究员职务岗位解决北京户口,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发放工资及各类补贴。
(五)长期外籍专家
长期外籍专家指具有国外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并得到同行公认的学术成就,愿意在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面与我校合作的外籍专业人员。一般需在我校连续工作6个月以上。
凡达到相关要求的,学校将为其提供相应薪酬待遇,包括两部分:一是付给外籍专家本人的工资部分,二是提供给外籍专家的交通费、旅游补贴、住房或租房补贴,及按照国家规定购买的医疗保险等。另外,学校还为其每年提供一次国际往返旅费和来华人员团体综合保险。
鼓励和欢迎国外教授利用学术休假时间来我校从事合作研究。
二、专业方向需求
化学工程学院:新能源技术;太阳能及其高效利用技术;高分子化工;海洋工程;医药技术;工业催化;能源化工;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环境科学;资源化工;环境工程;材料化工;生物化工;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流体力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性能碳纤维;金属材料环境劣化与保护;功能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先进纳米炭材料;复合材料加工工程;橡胶绿色化工程;功能橡胶复合材料加工工程;无机纳米材料加工工程与装备;功能膜材料加工工程与装备;高性能工程塑料加工工程;光聚合;可控聚合与新型大分子设计合成;聚合物自组装物理与化学;聚合物多层次结构与性能关系;聚合物分子模拟与表征;高性能热固性树脂及其交联化学。
机电工程学院:设备故障诊断及自愈调控;安全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精密注塑成型;先进制造技术,虚拟制造和装配;工程力学;化工过程机械;石油化工装备与技术。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先进与优化控制、建模与软测量、智能控制与神经网络、过程安全工程、系统仿真、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等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测试及容错机制、智能信息处理与嵌入式技术、信息安全、数字媒体与海量数据可视化等);软件工程(基于搜索的软件工程、软件测试、需求分析、计算智能及工程应用等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处理等方向)。
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含能源管理、化工安全管理、能源化工企业信息化、能源化工金融、化工供应链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工程管理、预测-评价-决策-优化-对策理论与方法、信息系统与知识管理等方向);工商管理(含财务管理、金融工程、会计学、市场营销、物流与运作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项目管理、服务管理等方向);宏观经济与政策管理:含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宏观经济管理与战略、低碳经济与政策管理、产业政策与管理、科技管理与政策、公共管理与政策、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资源环境政策与管理等方向。
理学院:化学及应用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催化化学、材料化学);物理学(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物理、微电子物理、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应用数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与统计、运筹与优化、信息科学、数据结构)。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基因药物与疗法;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生化过程工程;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信息学;制药工程;食品科学;食品加工;食品安全与评价。
文法学院: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经济管理;公共政策;法学(宪法、行政法、法理学、刑法学);体育;中文(古典文学、现代文学、文艺理论);、心理教育教学及心理健康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英语。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联系方式
1.学校负责部门及联系方式
人才工作办公室 负责人:刘广青 rencaiban@mail.buct.edu.cn
联系人:刘珞 董优雅 0086-10-64435710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北京化工大学行政办公楼325室
邮编:100029 |
|